香港宣教士在生活上的跨文化適應 – 「慢」活

一位宣教士表示:「我是一位生活規律、喜歡工作,不擅於社交的人。初到工場時,面對當地人擁有『享受生活』的文化,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適應。」

他描述了自己到當地人家中作客的情景:「女主人奉上茶點,我們坐下喝茶聊天。隨後,她拿出凍肉煮湯,還用麵粉弄粉皮。用兩、三個小時的努力為我們預備傳統美食。由於探訪的地方離我家很遠,通常我會留下借宿一晚。」

另一位在中東服侍的宣教同工表示:「阿拉伯人的時間觀非常隨意,他們通常不戴手錶。因著這邊下午的陽光尤其猛烈,街上行人稀少,而在寫字樓、政府機構和銀行工作的人下午2時就下班。所以如果有人邀請他們去吃午飯,他們可能會在二時,甚至三時才開始吃飯。」

世界各地有很多國家的人民都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們注重追求快樂的生活,這種追求建立在家庭、人際關係和藝術欣賞等價值基礎上。

相比之下,香港人的思維較著重經濟效益、以目標為導向,並強調效率。這種思維模式反映在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中,例如香港人多追求事業上的成功和經濟穩定。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對普遍人的描述。每個地方的文化和價值觀都是多元的,而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在香港,也有人重視家庭、人際關係和藝術欣賞,而在其他國家,也有人注重經濟效益和效率。每個地方的文化和價值觀都受到個人、社會和歷史等多個因素的影響。

所以,對宣教士而言,在宣教工作場所的適應對他們的身心靈健康有著直接影響。在宣教士的日常生活中,他們的工作場所就是宣教工場,因此他們可以放慢腳步,體驗生活的美好。而學習理解和尊重當地文化,了解當地人行為背後的價值觀,是建立良好關係和有效傳福音的關鍵。因此,宣教士減少批評異國文化,反而多以開放的態度去學習和理解,這樣才能真正地融入當地社會並能體會異文化之美。

此外,宣教士可以學習不受時間約束,享受與當地朋友相處的時光。這種閒話家常的交流可以讓宣教士與當地人自然地從日常生活談到信仰。透過真誠的人際關係,宣教士可以更好地理解當地人的需求和思維方式,並在生活中彼此學習和成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