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難越愛的呼召

接觸穆斯林的心理準備

穆斯林是一群跨地域、跨文化的信仰群體。就像遍滿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一樣,大家對信仰的表現方式都受著自身的歷史文化所影響而稍有不同,但信仰核心是一樣的。宣教士在前線接觸穆斯林時,最常要面對的是雙方文化差異帶來的衝突及對象未處理好的生命問題。處理這些文化及個人成長的問題是多樣化和富彈性的,需要花時間待在服侍群體中跟他們交往並建立長期的友誼去汲取應對經驗。因此即使同樣是服侍穆斯林的宣教士,在不同民族群體中的佈道策略也必然有所不同。

相對地,信仰本質和核心價值的變化是比較小的,我們可以透過有系統的學習和分析,辨別其中真偽。我們不單要花時間學習聖經真理,更要花時間理解伊斯蘭的世界觀。因為伊斯蘭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一套結合了宗教、政治、生活及文化的控制系統。當它進入了一個群體當中便會伺機擴大勢力,漸漸限制信徒與非穆斯林接觸,把他們從原來的文化中切割出來,最終甚至會毀滅該群體原有文化。這也是大部份移居到發展成熟的穆斯林社區中的穆斯林家庭都會比較封閉及排外,也難以主動融入周邊文化的主因,當然也包括社會制度及結構性問題等因素。

本地南亞穆斯林的呼聲

在香港生活的南亞裔穆斯林雖然人口增長很快,但其勢力仍未達到可以拒絶外來支援的程度。有些家庭己經幾代在此落地生根,但他們絶大部份仍然未能融入主流社會。

以我接觸過的南亞裔穆斯林為例子,大部份穆斯林學生從小學開始便要每天定時拜禱,又要去可蘭經學校集體學習背誦可蘭經,他們的父母因為子女眾多及自身的忙碌而無暇一一照顧,若家長單重視宗教義務而忽略孩子作為學生的義務,便會直接影响孩子在校的成績及學習態度,跟一般本地學生的學習水平接不上軌。除此之外,本地南亞穆斯林之間主要以烏都語溝通,當他們背誦可蘭經時則要學習閱讀阿拉伯語,但要跟其他本地人溝通時就要用英文及中文。最後常常會出現一個情況是,烏都語成為他們最表達自如的語言,但土生土長的穆斯林多數只會講不會寫,而且當他們回到本鄉時會發現有很多當地的述語是他們很少用甚至是不認識的。英文或中文會成為他們在香港的社交生活中的第二語言,雖然他們可以聽可以講,但中文的讀寫能力則跟本地學生差距很大。這些實際問題都影响他們將來就業的選擇,令他們難以脫離基層。

基督徒應當把握機會在南亞穆斯林群體仍然相對開放時主動接觸,表達關心及接納。你可能就是他們身處異鄉時唯一願意關心他的基督徒朋友,這對於在本國沒有機會接觸基督信仰的穆斯林來說,你就是帶領他認識基督的橋樑。

喜愛穆斯林 vs 恨惡伊斯蘭

伊斯蘭的教導流傳至今,其實滲雜了大量令人混亂的謊言。即使多麼可笑的事情如果重覆了一百遍的話,都會令聽的人相信是真的。很多穆斯林都是聽信伊斯蘭教長的教導,而不會自己研究可蘭經。基督徒面對信仰的挑戰時,如果不熟悉的伊斯蘭的世界觀及可蘭經的內容,就會很輕易被伊斯蘭學者及可蘭經教師欺騙或蒙混過去。

基督徒要明白穆斯林的思維模式及對基督教的誤解,是自小就被潛移默化塑造出來的,並不容易打破。除了等候神在他們生命中動工之外,我們也要主動跟穆斯林建立互信的關係,等候機會向他們發出啟發性問題。了解他是怎麼成為一名穆斯林的?作為一名穆斯林他的生活是怎樣的?為什麼穆斯林用了一個跟之前的先知都不同的詞來稱呼神?然後才能有效把基督教護教及辨道的知識融會貫通地發揮出來。

當我對伊斯蘭的信仰認識越深,憤怒和恨惡也會隨之增多。但相反的是當我越認識每一個穆斯林的生命,他們的活潑單純及對人的熱情率真又會使我心生喜愛。兩種矛盾情緒常常在我心裏形成強烈對比。我們要提醒自己穆斯林是一群渴望認識跟從神,但卻被誤導了的人。不要讓人對伊斯蘭的憎恨越過神對穆斯林的愛,憎恨永遠無法擊敗憎恨,基督徒並不討厭穆斯林,我們只想幫他們認識正真的救恩。

文:莎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