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跨文化更需要帶職

正如職業是城市人的身分,現時世界的格局是宗教歸宗教、社福(社會福利)歸社福、生意歸生意、政治歸政治。沒有國家希望別國的人來到「掛羊頭賣狗肉」,結果宗教界在信仰見證的範圍大大縮減,如果你的職業是牧師,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認為你做社福和生意是不妥當的。

在資訊發達的年代,為所做的事更名換姓的果效越來越低,對方很快便發現你是來傳某個宗教信仰的;除非一個人本身在某個界別有明確的身份,並在那裡嘗試打造一個與別不同、對社會有貢獻又有見證力的生活形態,否則現代的都市人根本不能閱讀你的身分和見證,在外的話也不會給你簽證,讓你留下來。這樣牽涉了我們如何重塑工人的訓練,職業不單是平台和接觸人的技巧,而是一個具價值觀的生活形態;而神學及聖經訓練、工人之間的交流和團契、敬拜禱告的操練也是不可或缺的,這些元素如何走在一起?讓我們繼續思考,不要把訓練永遠留在海外的遠處,因為在彼岸的簽證和監控之下,是沒有留給外國人建立生活形態的時空。

進深思考:

  1. 我期望服侍的跨文化群體裡,有甚麼職業是我能充當並有美好的發揮?
  2. 在現時從事的職業中,給我那些跨文化服侍的機遇?
  3. 在本地有甚麼資源,可以建立我的職業面向,使我更有把握進入對象群體服侍的時候,得到良好的信譽?
  4. 哪些職業是某些穆民國家所需要或偏好的呢?原因何在?在近處或遠處的回應應有甚麼分別?
  5. 上帝此時此刻給我的任務是甚麼?我能相信今天的任務跟未來神給我的旨意是環環相連的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