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主義:接觸南亞裔群體的洞察力

南亞群體就在家門前,不用再越洋過境、排除萬難地遇上,全球化底下的這一代實在有福氣。不過我們接着在接觸上要面對的,是生活文化的差異,價值觀和相互理解之間的落差。不少香港巴基斯坦的家庭都住在公屋,可是有些在巴國首都有親戚做生意的,英國也有親戚,子女可以隨時到那邊升學和找工作。如果我們以為住公屋都不會是富貴人家,便對他們在跨國網絡的動態顯得一無所知了。

無論是印度、巴基斯坦還是尼泊爾,家族的階層對他們的身份和生活方式都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是的,有些年輕人在香港或西方世界得到更大自由,但整個家庭仍然與相近的階層和種族維繫著,過時過節要回到傳統,例如宰牲節有如大年初一,南亞穆民家裡的大兒子要走訪所有認識的家庭派羊肉,南亞群體在何處定居都會以一方的資源守護其他散居遠近的親朋,甚至他們都自稱「遊牧民族」,到那裡都一樣地生活:找同階層種族的朋友共處,也不會主動投入主流群體的文化生活。

其實我們想一想,華人也像南亞群體那樣散居全球,有其生活的習性,不容易融入寄居地的主流文化。我們去到那裡,也是先找唐人街、唐餐館,找同聲同氣的同鄉解決生活的諸多不便。接觸南亞群體,如果只着眼家門前深棕膚色、總是穿傳統服飾的某一群朋友,我們便會錯過了他們在不同地方和處境的展現。香港的南亞裔回鄉期間彷彿世外之人,甚至有些不懂說家鄉話、只會說英語的。他們在英美、非洲、南美,以及紙醉金迷的杜拜和利雅得,以及在球會與清真寺,在家居與學校裡,都有不同的展現。但我們必需認清一點:他們很有可能是跨國網絡下的同一類人,而非本質上完全不同的地方群體。

用跨國網絡的眼光洞察身邊南亞群體的所思所想,使接觸他們的人離開狹隘的想像空間,更能以合適的身份與他們接觸、相處和分享生命。筆者還記得那個場面:上一次見面接觸還是一個在當地南亞傳統家庭裡酷愛韓劇的女孩子,幾年後卻成為來華上大學的醫科生。現代人流動性很大,變化也可以很大。

祈禱:

  1. 願服侍南亞裔朋友的主內工人都能有跨國網絡的洞察力,更能認識南亞世界的流動與變化,知道如何分辨事情和作出合適的回應;
  2. 願主內工人更有聰明智慧和耐性,找著有意義和趣味的切入點,發展一些合適的機制,接上南亞世界的脈搏,讓更多傳福音作見證的人能與南亞朋友相知相識;
  3. 願跨國主義下許多默默無聲的受害者——丈夫出走的妻兒、身世複雜的尋求庇護者、兩面不是人的新生代,能看見生命深處的醫治和出路在耶穌基督裡面;
  4. 願主阻擋那惡者藉跨國主義阻攔傳福音作見證的事,例如是傳統思想和極端主義藉媒體和人口流動的散播、各類全球性的意識形態等。

經文: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 如經上所記:「我們為你的緣故終日被殺,人看我們如將宰的羊。」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羅馬書8:35-39)

文/火雞

分享到: